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江苏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浙皖协同联动,在一项项改革实践中,不断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
前不久,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传来好消息:在沪苏两地专家共同合作下,一款先进的低碳环保材料孵化落地并投产。通过水热和矿化技术,高碳排放行业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烟气,可以转化成制作建材、石材的绿色新材料,真正“变废为宝”。目前,该技术已在浙江金华、安徽合肥等地应用。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教授任天斌告诉记者,固废加二氧化碳做成了一些石材,比直接从自然界选取的石材性能还好,这项技术在国内国际,也应该有比较强的领先性。
像类似技术协同创新并转化成产业的故事,正在长三角地区不断上演。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科技体制改革新机遇,江苏不断深化与沪浙皖合作,打造科创“生态圈”。紫金山实验室、苏州实验室等乘势发展、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力、环太湖科创带加速崛起……当前,实体化运作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首批启动15个联合攻关项目。共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超过533项。开通运行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不断推进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0年以来,江苏累计向沪浙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亿元。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说,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长三角一体化的,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体化”不仅助力长三角科创产业跑出“加速度”,还推动三省一市积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藩篱。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内首个横跨两省一市的建筑项目“方厅水院”已完成部分基桩建设。这个位于“长三角原点”的跨省项目之所以能快速推进,离不开“审批一体化”“两地委托一地”等创新制度加持。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翊元告诉记者,通过协调沟通、协商会商机制,在审批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做到了拿地即开工。
距离“方厅水院”几公里外的元荡湖边,不少游客正驻足打卡拍照。然而三年前,元荡湖还是水质长期停留在劣v类的臭水河。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跨区域机制联动保障,沪苏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跨界协同治理,目前已实现河湖基本功能全面恢复、生态空间基本修复、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元荡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首个联合创建的幸福河湖项目。
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副局长陆晓峰介绍,在湖滨岸线50米范围内做了一个水下森林。在岸上,有100多亩的改善湿地,最终要打造万顷碧波、百里画廊的世界著名湖区。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如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已累计形成了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创新成果向长三角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三省一市同心同向、同频共振。长三角地区在经济规模稳步提升的同时,基础设施也加速实现互通互联,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超6600公里、覆盖三省一市95%的设区市。152项政务服务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陈超 龚俊杰 黄蒙 耿昊东 郭彧 施志鹄 实习/路蓉 苏州台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凯发体育手机的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