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威
开栏的话:新中国成立后,睢宁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每一个在睢宁出生、生活的人,都对这变迁有着自己的记忆和故事。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老照片·新睢宁”,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张睢宁代表性地标的老照片为引,寻找老照片里的旧时光,感受新时代的睢宁脉动。
徐子淳摄
回顾往昔,睢宁老汽车站的变迁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承载了很多市民的记忆,它就像是一本书,记录着睢宁交通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40年前,睢宁老汽车站是全县人出远门的唯一选择,也是全县最有人气的地段。时过境迁,睢宁老汽车站早已拆除,原址建成了酒店,但附近的交通巷还保留着以前的样貌。
“那时候汽车站每天最少也有两万多的人流量。每天凌晨四点多,老汽车站门口就围满了做生意的百姓。他们摆着小摊,给过往的行人提供热腾腾的大馒头、小鱼、稀饭、菜煎饼……我也在车站附近出摊。”一张张老照片,唤起了住在交通巷的76岁老人张志永的珍贵回忆。
“出摊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还是开汽车赚钱。1995年我买了辆二手的吉林面包车,当时一个月能赚3000块钱,生活节节高。闺女上学、儿子上学问题都解决了,我还盖起了小洋楼。”张志永说。
时光悄然流逝,现在,私家车、高铁、网约车、飞机出行等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有多久没有坐过客车了?许多人上次坐客车,大概还是跟团旅游的时候。”徐运集团睢宁分公司经理刘保中在汽车站工作了30多年,看着老照片,禁不住唏嘘与感慨。
“当时城乡车票几毛钱,长途车费几块钱,尤其当时发徐州的班车十分钟一趟,旅客络绎不绝。”刘保中回忆道。
20世纪70年代,老汽车站用20多座老解放平头车运送旅客。那时候旅客出行方式非常单一,只有在汽车站才能买到车票外出,要不就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坐马车。“那时候没有移动支付,都是手撕票。20世纪90年代初,才有了电脑售票,现在旅客都可以直接网上购票了。”刘保中说道。
现在的汽车站冷清得很,站前的汽车广场,几乎看不见人影。但作为时代发展的一个节点,它有着独特的使命和任务,也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延伸阅读:
近年来,睢宁全面构建航空、铁路、高速、水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贯通南北、通江达海、连接世界的开放格局。目前,睢宁境内现有2条高速、1条国道、8条省道以及21条县道、735条乡村道,公路总里程254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国省干线公路为主动脉,县乡道路为经络,村组道路为“毛细血管”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徐盐高铁开通运营,从睢宁乘坐高铁可直通国内59个重点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10个省会城市、45个省辖地级市,形成了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高铁交通圈、2小时全省高铁交通圈。此外,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民航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坐落在睢宁境内,作为徐州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观音国际机场打开了睢宁对外开放交流的空中通道,对促进睢宁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