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我的人生“钢钢的”! -凯发体育手机

当前位置: 凯发体育手机 > 要闻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我的人生“钢钢的”!

时间:2020-12-08 14:38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vlog:来这里,体验百年钢厂的“冰与火之歌”!
 
钢铁等传统产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大国制造的根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
 
如今,在北京、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不少老牌钢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机遇,逆势而上,实现了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一批中国钢铁人也在经历事业转型、创新奋斗过程中收获着“钢钢的”人生故事。
 
(一)破冰也需“钢铁心”
 
 
【人物档案】
 
姓名:刘博强
 
职业:首钢集团首钢园运动中心制冰工
 
年龄:43岁
 
【我的讲述】
 
随着冬奥会脚步的临近,我成为首钢石景山老园区一名保障国家冬季运动队训练的制冰工。
 
在首钢集团干过轧钢工、炼钢维检工的我,至今难忘当年钢花四溅的炽热和“为国炼钢”的激情。尽管近几年岗位变了,但印刻在血液中的首钢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却从未改变。
 
在成为制冰工最初的3个月里,我每天待在首钢园国家体育总局冬训中心冰壶馆里进行练习,周末也顾不上休息。听人说,世界顶级制冰师的队伍里很少见到中国人的身影。
 
工作要“制冰”,转型要“破冰”。我暗自下决心,要争口气,要“搏一把”。
 
冰壶赛道要在冰面上制作小冰点。每天晚上,我借来40斤重的“打点壶”走到馆外无人的马路上,把车道分界线当成冰壶赛道中心线摸索技巧。苦练两个月、“打点”约150公里后,第一次上冰打点操作,竟然一次性成功。
 
有人问我,现在还有梦想吗?
 
保障好北京冬奥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钢铁工人转型发展的梦想、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风采——
 
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首钢石景山老园区:昨日的钢铁重镇,今日的冬奥基地
 
【新闻深一度】
 
钢铁工业发展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究竟应如何平衡?
 
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否科学、精准、有效,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治理智慧。北京奥运会前,首钢成为中国第一个从中心城市搬迁调整向沿海发展的钢企,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首钢园区的工业遗迹又得到再次利用。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百年老厂在新时代的生长曲线或可作为一种样本,为更多的城市与传统产业相宜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二)“无钢”的生活更要强
 
 
【人物档案】
 
姓名:姜和信
 
职业:济钢瑞宝电气“姜和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年龄:53岁
 
【我的讲述】
 
和炼钢炼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我,没想到在50岁的时候会和钢铁说再见。
 
2017年,济钢集团关停全部钢铁产能,厂房逐一被拆除。我陷入了迷茫,心里不舍、不甘,也不知道今后怎么办。
 
作为全国劳模,很多企业向我发来邀请。反复思量后,我决定留下,竞聘上岗到济钢瑞宝电气公司,从一名服务内部钢铁生产的电工,转型为面向市场的研发人员。
 
3年来,瑞宝电气发展蒸蒸日上,不仅打开了外部市场,还逐步进军智能制造领域,今年营收有望达到2.5亿元。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除了做研发还经常跑市场。
 
和瑞宝电气一样,就算没了钢铁主业和内部市场,济钢集团的其他存续公司也逐步适应市场竞争,欣欣向荣,很多员工的收入和3年前比都翻了倍。
 
济钢老园区:从钢铁厂到文化产业园的转变
 
【新闻深一度】
 
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不高等危机,传统钢企如何再次迎来“春天”?
 
从“靠钢”到“无钢”,济钢转型的历程,是不少传统钢铁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依靠企业“老底子”资源优势,一些企业试水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济钢的蝶变或可启示,“去产能”并不意味着“去企业”,如何通过“腾笼换鸟”成功实现转业态、促增长才是关键。
 
(三)“灰树叶”不见了
 
 
【人物档案】
 
姓名:冀岗
 
职业:太钢炼铁厂党委书记、厂长
 
年龄:52岁
 
【我的讲述】
 
我刚来太钢工作的时候,和全国不少钢铁厂一样,“污染”在厂里还是司空见惯的事。
 
20世纪90年代初,太钢炼钢生产过程只有简易的除尘装置,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原本就没多少叶子的树木上时常落满灰尘,一片片“灰树叶”让我印象很深。
 
然而这几年情况不同了。为了节能环保,企业把老旧设备、利用效率不高的设备停掉,换上了自动化的高效清洁生产设备,太钢颗粒物排放浓度从过去每立方米50毫克下降到了现在的10毫克以下。
 
太钢一步步实现了“花园式工厂”的美誉。很多第一次来太钢的人说,想不到冶金工厂这么干净。厂区树木、草坪郁郁葱葱,绿化面积达到了40%以上,当年的“灰树叶”再也不见了踪影。
 
现在很多人说,太钢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
 
什么是“负责任”呢?我想,这里边应当包括对一家企业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上努力的肯定。
 
太钢:由“老粗黑”到“小清新”之路
 
【新闻深一度】
 
钢铁行业如何才能真正告别“高污染”?
 
对于不少面临转型“阵痛”的老牌钢企来说,绿色转型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发展之坎”。太钢等企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低碳的生产方式,加大环保投入和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生产中实现超低排放,将“三废”循环再利用。绿色之路既势在必行,又效益可观。
 
太钢的实践充分说明,钢铁厂绝不只是“老粗黑”,更可以成为“小清新”。
 
(四)钢厂变得“更聪明”
 
 
【人物档案】
 
姓名:蒋灏哲
 
职业:马钢炼铁总厂烧结二分厂中控工
 
年龄:23岁
 
【我的讲述】
 
我爷爷和爸爸都在马钢工作,现在爷爷早已退休,爸爸依然在岗。2018年大学毕业之后,我也考到了马钢,成了一名标准的“钢三代”。
 
最近很多人在谈论马钢的变化。有人说,马钢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厂房、高炉的改变,但我觉得,更关键的变化在于马钢变得“更聪明”。
 
我现在主要负责在中控室用电脑程序控制设备。在马钢没有那么“聪明”的年代,设备手工操作是主流。比如风箱蝶阀开度从20%调整到50%,需要工人自己摇动手把,现在则动动鼠标就可以完成,既提高了操作精度也保障了安全。
 
近年来,马钢在捞渣、贴标、搬运等生产环节开发应用了40余套机器人,打造了多个数字化车间,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们“新一代”马钢人,要在老一辈钢铁人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
 
马钢:让钢厂变得“更聪明”
 
【新闻深一度】
 
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如何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
 
每一位中国钢铁人面前,都摆着这样一道如何追求更高、更强、更好的“时代之问”。以马钢为代表的众多长三角制造企业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马钢之变表明,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更多钢铁企业不仅“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领衔记者:何玲玲
 
   文字记者:顾小立、张骁、陈灏
 
   魏飚、陈尚营、白涌泉
 
   视频记者:郑梦雨、张骁、顾小立
 
   魏弘毅
 
 海报制作:新华网浙江频道
 
 
 
    出品人:赵承
 
     监制:邬焕庆
 
     策划:王曙晖、初杭
 
 新媒体编辑:魏弘毅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分隔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