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土墙房到小洋楼,一张张“全家福”,汇聚幸福事、浓缩奋斗史,也承载着全家人最温暖的回忆。
翻开与时代同步的家庭相册,40年来,吴浩兴拍出的照片从黑白变成彩色。“现在不愁住、不愁吃、不愁穿,一家人其乐融融,曾经的‘奢望’变成了美好生活。”老吴常说,从1975年父母60初庆到2015年百岁大庆,前后总共拍了5张全家福,真实记录了一家人的幸福变迁。
吴浩兴现年72岁,出生在无锡市滨湖区震泽社区小吴巷32号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母生育6个子女,先后组成6个小家庭,祖孙四代,38人。说起这些年的生活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
黑白照片,记录过往艰辛岁月
与所有中国家庭一样,吴家的发展变迁,以新中国建设与发展为大背景。
吴浩兴翻看的第一张照片,是一张黑白“全家福”。照片一看就颇有年代感,空白处已经有些泛黄。他介绍,1975年春节,全家15人在低矮破旧的平房前拍了第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祖孙三代人身体瘦弱,穿着洗净的对襟旧棉袄。
“农民一年忙到头,平均年收入不足200元,一家人住80平方米老平房,人均住房面积5.71平方米,生活刚过温饱线。”吴浩兴说,当时农民高强度的劳动却只能维持温饱,大家都期盼着能早日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这样的日子,吴浩兴和妻子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他说,孩子要念书,老人需要赡养,因此夫妻俩每月生活费只有2元。他们住在猪圈旁的小房子里,味道难闻不说,每逢下雨,屋顶总是不停地漏水。“那时我最迫切的愿望,便是有自己的不漏雨的房间。”吴浩兴感慨地说。
彩色照片,演绎改革后的幸福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吴家人的生活开始慢慢有了起色。
1985年,改革开放第7个年头,无锡农村逐步实施“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少农民变成了工人,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那年正值父母七十寿庆,吴浩兴一家四代22人,相约到照相馆拍了第二张“全家福”。照片中,吴浩兴父母精神矍铄,抱着孙子,满脸幸福。男士们则穿着崭新时尚的毛呢中山装,神采飞扬。
1995年,父母亲八十高寿,一家28口在当时无锡最好的“湖光照相馆”拍摄了第一张彩色“全家福”。照片中男士们西装革履,女士们衣着光鲜亮丽,时髦的打扮得益于城市发展,全家兄弟姐妹6个家庭的收入,成两倍数增长。
“定格”日常点滴,记录“加倍”幸福
一张张记录时代变迁的老照片,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生动缩影。如果将照片比作窗户,那么通过这些窗户,能“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目睹城市的高速发展。
“2005年一家35人在‘金玉满堂’大酒店拍第四张‘全家福’,2015年一家38人在弘历皇朝大酒店拍第五张‘全家福’,我们的小康之路越走越稳。”吴浩兴说,从攒钱盖房子到扩建房子,从砖瓦平房翻建成了楼房,曾经憧憬的小康生活如今触手可及。不但子孙辈立业成家,事业有成,老吴与妻子两人每年的退休金也达到了11万元,约为1975年年收入的110倍。
生活富足了,精神也要富足,出门旅游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19岁前我没有坐过火车,现在,我已多次在国内和境外旅游。”吴浩兴说,翻阅旅行照片已成为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固定动作”。
前不久,吴浩兴的外孙女收到苏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可乐坏了老吴。他说,虽然已经小康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为钱发愁,但下一代仍在为梦想奋斗着。
这五张珍贵的“全家福”,不仅记录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美好时光,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唯有小家的平凡幸福,才有国家的盛世繁华。”在吴浩兴看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吹起了他们一家人脸上幸福的笑容。(本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