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素材来源/视觉中国 制图/王建朋
2020,长三角一体化迎来“高光”时刻。
一年来公布32项制度创新成果,一体化示范区携手打造“黄金三角”;从“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都市圈加强协作,江苏省域一体化全面推进;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长三角三省一市从“四家人”变“一家亲”。
“长三角”版,是管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窗口。过去一年,“轨道上的长三角”渐行渐近,产业要素集聚共享,民生服务“一卡通行”……一个“融”字,也成为我们选出的“长三角”年度热词。
资料图。来源:交汇点新闻
深入一线,记录示范区的每一次脉动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联,去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让“青嘉吴”这片2413平方公里的“江南腹心”融到一起。2020年,我们走进这方“试验田”,记录它的每一次脉动。
我们关注示范区发展“核心中的核心”,如何通过规划引领,激发澎湃动能——
示范区的生态基底是一块“世界级的料子”。这块“好料子”该怎么发展?6月18日,国内首个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我们紧扣热点,迅速报道。
8月2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执委会启动了“水乡客厅”方案国际征集,这里不仅是“青吴嘉”的原点,也是长三角的原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何要建一座“客厅”,它将承担怎样的功能,建成什么模样?记者几经辗转,独家专访了“水乡客厅”提出者、城市设计负责人和本次方案征集技术牵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段进教授。《长三角为何要建一座“客厅”》稿件在《新华日报·经济周刊》刊发后,好评如潮,引发了媒体界对“水乡客厅”的追踪。
我们关注曾经各自为政的交界处,如何打破藩篱——
示范区有湖荡纵横,有小桥流水。但交界河湖水环境共同治理,一直是个难题。进博会召开期间,正值水葫芦泛滥时节,记者踏访示范区发现,发轫于苏州的“联合河长制”,已从姑苏河畔延伸至吴淞江边,为长三角跨界河湖治理提供了“苏州方案”。《“苏州方案”提升长三角绿宝石颜值》一文,为国内其他交界地区水环境治理带来新思路、新方向。
示范区有金泽、同里、西塘等响当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何探寻青嘉吴文旅合作之路?记者发现,国内还没有一个地方打造一个跨省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而水乡客厅的打造、江南水乡古镇的联盟,加快了青嘉吴文化空间的整合,有着共同文化基因的青吴嘉“三家人”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共享文旅资源、共享一个品牌。
我们关注这片敢闯敢试的“试验田”,亮出的“破题之钥”——
统一产业准入目录,企业迁移业务一天办妥,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水乡客厅”方案全球征集……在示范区迎来揭牌一周年“高光”时刻,“长三角”版推出深度报道《长三角“样板间”一体化“试验田”》,从制度创新、民生共享、规划引领三个角度,全景化展示长三角一体化“样板间”探索出的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资料图。来源:交汇点新闻
拓展视野,关注省域一体化的每一个动向
过去一年,江苏省内融合大事连连,都市圈互动频频、城市群多点迸发,千年运河涤荡古今、高铁“脊梁”畅通南北……
就江苏而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热点在苏南、重点在跨江、难点在苏北,要“三点”并进、区域联动。这既是我省的现实省情,更是答好一体化“联考卷”的必做“功课”。
4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发布,这是江苏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江苏把“六个一体化”作为扛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使命的具体路径,更好地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聚焦”省内全域高质量一体化,回首2020年,一些努力与改变值得被记住——
都市圈“群峰矗立”。江苏有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这当中,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是二级带动核(上海处于一级带动核)。徐州处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长三角未来向北辐射的带动点。
“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增长引擎,支撑城市群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局长陈小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以核心大城市为依托的都市圈,是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最有效的空间模式。
宁镇扬是南京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探索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之一。今年7月,宁镇扬三地党政领导齐聚南京,合力打造更紧密“发展共同体”。顺江而下,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合作峰会在苏州召开,三市共同签署《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为苏锡常一体化摁下“快进键”。
常泰融合“中轴崛起”。在江苏扬子江城市群中,泰州是江苏发展的“中部支点”,常州定位江苏“中轴城市”,江阴、靖江往来密切。常泰大桥紧锣密鼓建设,江阴第二长江大桥开建,锡常泰跨江合作,实现江苏“中轴崛起”。
跨过江去“来来往往”。从“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过去一年,南来北往愈发密切。4月7日,南通市党政代表团考察苏州,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跨江融合发展,争当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示范。7月13日,泰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无锡、苏州取经,深度融入苏南。
“一纵”牵南北,时至今日,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仍在为南北融合发挥重要作用。而就在12月11日上午10时,首趟高铁g8301次列车从扬州东站驶出的刹那,江苏的“另一纵”也登上时代舞台——拥有江苏高速铁路网“脊梁”之喻的连淮扬镇铁路,实现全线贯通运营。
12月30日,盐通高铁建成通车。至此,江苏“三纵四横”的主骨架基本建成,苏北腹地从“地无寸铁”到“逐步成网”,补上了江苏高铁“半边天”,“轨道上的江苏”已呼啸而来。站在省内全域一体化新起点,融合发展的步伐不觉间又加快了。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全盘观察,倾听一体化的每一缕回声
长三角以全国2.14%的土地,承载11.7%的人口,产出20%的gdp。转眼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周岁“生日”。一年间,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体化美好蓝图已然绘就,乘势而进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三省一市正携手迈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时代。
拥抱一体化,长三角“一家亲”,理念厚植于你我心间。作为一体化的亲历者、见证者,我们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提出时,就敏锐观察到省际毗邻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协同发展的点点动向。
在政策助推下,江苏省界毗邻区率先挽起了手。2月13日,昆山花桥与上海嘉定签订《嘉昆两地联防联控备忘录》。3月20日,由南京腾亚精工投资20亿元的精密工具研发与制造基地项目在马鞍山博望区签约,落户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内。4月9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讨论审议了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草案,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级区域的有法定效力的空间规划。
区域合作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三省一市“串门”“牵手”动作不断,一体化的进程一路“高歌猛进”。
6月5日-6日,我们走进湖州,走进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现场。从沪苏湖铁路开工到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从19项重大合作事项签约到585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云”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澎湃活力相继涌现;
7月1日,我们走进泰州。这一天,泰州有了直通上海的动车,一脚跨入上海两小时“朋友圈”,跟随泰州市委书记、市长一同搭乘首趟动车,108分钟,从扬子江畔来到黄浦江滨,见证沪泰合作新篇章;
8月6日,我们走进汤山。在“畅游长三角·美好新感受”主题游活动上,“60 6 1”的长三角高铁旅游“大礼包”发放,长三角文旅高质量一体化达成全新共识。
我们关注长三角区域内的一趟车、一座桥、一条路,为长三角人出行越来越便捷感到喜悦。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消息一出,我们迅速作出反应,写下《1 1 1 1>4,大手笔擘画大愿景》,紧扣规划内容、积极采访专家,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言献策。
规划布局,项目落子,长三角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正在一步步缩短。
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实现高铁“无缝对接”,加速了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连通;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径路“曲线变直线”,南通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12月11日,连淮扬镇高铁全线建成运营,这条高铁线纵贯江苏南北,形成中轴铁路主通道,北接沿海和陇海铁路大通道,南连沪宁城际铁路,中部与徐宿淮盐、宁启铁路相交,京津冀、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经济圈”联系日渐紧密。
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不断释放,同样被我们悉心捕捉。
6月,三省一市公安部门共同签署了10个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合作项目,推动更多群众办事事项在长三角地区“全域通办”“一网通办”“掌上可办”;《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8月签署,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正式落地;长三角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已实现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和8130家医疗机构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两个全覆盖”。
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王建朋 沈佳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