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艳秋
历史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地域文化特色,充盈着不同的建筑智慧。
不久前,睢宁县经住建方面权威专家认定了14处历史建筑,经县政府公示后挂牌。通过这些历史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化,参悟时代的更迭变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睢宁县对历史建筑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通过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等,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老房子“新故事”
在睢宁县14处历史建筑中,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有5处。黄山前村石头房、丁山村丁前传统民居建筑组群、风虎山石头房建筑群、峰山村李宅、龙山村民居建筑群,这5处传统民居都与睢宁的山地相关,均是利用当地山体开采下来的石材,通过特殊建筑工艺砌筑而成。
在睢宁县龙山社区湖山组,这里的石头房都是用不规则的山石砌成,建造石材取自于附近的龙山,砌墙石大小不一、长圆扁方、形状多变。石墙面上斑驳的印记让人流连,去触摸感受时光的痕迹。据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彭明介绍,组里目前现有石头房10处,房龄大的有70余年,目前都已无人居住。
2023年1月,龙山社区湖山组迎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整容”。官山镇投资1000余万元,对湖山组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面改善提升湖山的基础设施,并保留了原有的特色石头房,进行外立面改造,以实现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今年7月,湖山顺利通过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验收,当前正在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经过内外提档升级后,官山镇向村民承租了三间老房,打造了民俗文化室、石艺工作室、红色议事堂等系列主题活动场所,为参观人员提供了学习、休闲、娱乐的去处,也让老石头房焕发出新生机。历史、人文、传统与自然资源在这里有机融合,呈现出当代乡村建设的新模式。
老厂房的“红火印记”
在古黄河畔房湾湿地公园仅一河之隔的地方,黄河缫丝厂在一棵棵高大杨树的掩映下看起来并不起眼。走进厂区,一棵高大的桑树位于厂区中间,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极具年代感的砖结构厂房。车间内,一排排落满灰尘的缫丝机仿佛在诉说“乡镇企业”曾经的辉煌。
房湾村村民房文举今年84岁,自1992年黄河缫丝厂建厂,他就在厂里从事选茧、打料、包装等工作。2003年缫丝厂关停后,他就担任起缫丝厂的看护工作,守着这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那时候厂里有三四百人上班,两班倒,连邳县(州)官湖人都来这上班。南方老板带来大车,都半夜排队拉货。”从老人家的话语间,我们仿佛窥探到当年缫丝厂红火时的场景。
黄河缫丝厂占地27亩,于1992年4月筹建。1995年生产的4a级白厂丝达到国际标准,创汇260万元,在睢宁缫丝业发展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遗憾的是,随着姚集桑蚕资源的枯竭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曾经热闹的黄河缫丝厂慢慢沉寂下来直至关停。
在睢宁县14处得到认定的历史建筑中,黄河缫丝厂是唯一的工业建筑。现存建筑格局完整,采用砖砌墙体与木构屋架结合的做法,形成六跨连续屋面组合的大体量厂房,建筑群体组合具有科学价值。
目前姚集镇正在根据省、市下发的《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结合姚集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研究对黄河缫丝厂旧址的开发利用。站在老厂房前,记者已经在脑海中构画它在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水系建筑”记录发展变迁
睢宁因水得名,也因水而兴,“睢水安宁”是过去睢宁人民的共同期待。睢宁县公示的历史建筑中8处与水有关联:丁山水塔、丁山老井、邢圩村石拱桥、凌北电灌站、凌南电灌站、沙庄村电灌站、官山闸和蛟龙村花山石桥。
一座座与水关联的历史建筑,不仅镌刻在乡亲们的心中,饱含着浓浓的乡愁,也记录着睢宁城乡面貌的巨大变迁。
官山闸位于睢宁县官山镇官山社区,在老104国道一侧,坐落在白马河上,修建于1966年,是当时官山镇重要的水利灌溉设施,担负着全镇20多个村(社区)的蓄水灌溉、防汛抗旱任务。后因年代久远、设备提升,2016年,官山镇在三烈村新建了一个官山闸,老闸便不再使用。
站在老官山闸边,建筑主体上“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8个大字赫然可见,红五星在阳光下依然耀眼。默默守护一方水土50年,虽然不再使用,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老官山闸不仅是一个水利建筑,更凝聚了当地群众的情感与记忆。
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农村散落着的这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将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脉永续传承’的理念,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发展融入所在区域的成片打造中,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助推睢宁乡村振兴工作。”